查看原文
其他

雷朝滋:智能教育的时代,我们是见证者,也是探索者 | 献礼国庆

雷朝滋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0-09-01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文  |  雷朝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在朝着智能教育引领发展的新时代迈进。面对智能时代的来临,如何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如何变革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如何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是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并努力解决的问题。现结合对智能时代的理解与认识,探讨与展望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深化对智能时代的理解与认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教育的进步。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教育和科学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历史。


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让人们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将人类从简单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


智能时代,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环节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职业分工将产生重大调整。教育亦不能置身事外,应主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从而进一步释放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智能时代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智能导学与过程化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改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同时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


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将改变办学形态,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校的服务水平,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精准化,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近年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一系列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战略与行动规划陆续出台。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智能教育。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战略,并启动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


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被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推进智能教育应用的部署。这既反映了时代要求,又顺应了未来发展趋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强大冲击下,我们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主要举措包括:


一、优化人工智能教育科技创新体系


在专家团队建设方面,成立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研究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与主要任务,规划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创新推广模式、方法和路径;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队伍,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在重大研究计划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一系列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专门课题,促进了智能教育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二、完善智能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让学生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生活、就业和能力的准备,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命题。现在,我们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逐步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


在基础教育方面,推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优化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精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在高等教育方面,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促进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在科普教育方面,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源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或展馆,鼓励人工智能科普创作,鼓励社会机构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


三、推进智能教育应用与创新示范


我们正加快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中小学校加强合作。


在区域试点方面,建立了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启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在学校试点方面,已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了一批智能教室,并对教师进行智能教育素养培训,提升智能环境下教师智能教学诊断和精准教研的能力;


宁夏示范区在中小学设立了15所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学校,推动教师广泛使用智能助手,开展智能教学。


四、建设适应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未来教育发展。例如,建立了教师教育创新基地,创新教师培养环境,探索培养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的教师;开展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针对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开展智能教育领导力研修和教学能力研修;开展教师大数据建设行动,在全国教师信息库基础上,对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全过程大数据进行进一步采集和挖掘,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服务。



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特征


2019年5月,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他还提出,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认为,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教育改革创新将注入人机协同、共创分享的新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正蓬勃发展,时代前进的步伐正有力地带动着教育改革创新。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共创分享的理念将深入影响到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引发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角色等的系统性变革。智能技术不应单纯被视为一种工具,它还是推进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和现实路径。


二是教育科学研究将进入交叉融合、集智创新的新阶段。智能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交叉融合,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把教育科学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技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并融入我国自身的文化特点,集智创新,共建共享,推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


三是教育发展目标将聚焦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新标准。智能时代,知识的获取将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将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教育的发展将使知识的创造更加普及。同时,我们需要关注智能教育的普惠性,智能技术应当成为解决教育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方法,而不应使智能教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四是教育治理体系将面临社会伦理、数据安全的新挑战。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伴随着大量数据和算法的产生,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模糊人类社会与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界限,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伦理、法律及安全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进一步明确理念规范,注重社会价值引导,加强前瞻预防和约束,保障数据安全和算法公平,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


展望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


面对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发展基础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我们将积极探索,推进建立智能时代的新型教育体系。


在规划层面,通过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构建满足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培养体系。我们正在组织研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以构建智能时代下的教育新生态为目标,全面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


在实践层面,建立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主要包括:大力建设智能教育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地区相关设施的投入,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提供基础;探索智能导师与智能学伴应用,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教育平台,建立智能化、可视化、全景式的教育教学数据体系;以人工智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以智能技术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实现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教育管理的精细化。


在研究层面,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中小学校等各方加强合作,优化产学研一体的智能教育技术研发体系。此外,还应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汇聚优质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跟踪国外最新进展情况,挖掘国内现实发展需求。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研究智能教育的发展战略、标准规范以及推进路径。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的坚守将始终如一。智能教育的时代,我们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是分享者,也是同行者;是探索者,也是受益者。面对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从产、学、研、用各个方面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广阔的眼界、更紧密的合作,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的良好生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70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应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肩负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9期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国家级期刊征稿啦!中小学老师快来呀~
张东升:新学期,怎样开设思维发展型课堂 | 视频讲座借鉴ISTE,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整合计算思维
许憬:没有数据参与的计算机学习,不是真正的高阶学习 | 名师引领钟秉林:面对当下的教育新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清醒的态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